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地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星期一、三、四、日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
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
無障礙網頁金獎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版權所有

重要通知
x

主頁 展覽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展廳 4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展廳 4

清朝(1644–1911 年)是滿族統治的政權,其武力基礎建立於嚴謹的軍事組織、卓越的軍事技術和獨特的尚武精神之上。紫禁城作為政治軍事的中樞,承載了清朝二百餘年的軍事記憶,充分反映滿族承繼尚武祖訓、汲取軍事技術並加以創新,以及創建禮制的文化取徑,是典藏傳統軍事文化的豐富寶庫。展覽展出約190 件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軍事文物,包括盔、弓箭、刀劍、馬具、繪畫、織品、圖籍和科學儀器等眾多類別的豐富文物。

展覽分為六個單元,包括:「龍興八旗」、「刀劍天下」、「騎射與槍炮」、「操閱與軍禮」、「以圖為史」和「防禦海疆」,以豐富的文物和多元的視角,呈現清代軍事組織、技術和藝術的發展,增進觀眾對於清代軍事文化的認識。

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展覽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

 

聯合主辦:

HKPM Palace Museum

 

獨家贊助:

HKJC

 

免責聲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香港賽馬會、其各自關聯公司或任何參與彙編此載內容或與彙編此載內容有關的第三方(統稱「馬會各方」)皆無就內容是否準確、適時或完整或使用內容所得之結果作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或聲明。任何情況下,馬會各方皆不會對任何人或法律實體因此載內容而作出或沒有作出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法律責任。

《平定雲南貴州戰圖》之〈攻克雲南澂江府並克復江那土城〉
醇親王(1840–1890年)總監,慶寬(1848–1927年)等繪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
絹本設色軸
© 故宮博物院

重點展品

乾隆朝仿努爾哈赤御用盔

乾隆朝仿努爾哈赤御用盔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鐵、金、銀、鹿皮、緞、絨布
© 故宮博物院

乾隆朝仿努爾哈赤御用盔

此盔為乾隆四十八年時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命內務府對努爾哈赤(1616–1626年在位)御用盔甲的原樣進行仿制,設計沿襲了明軍的布面頓項高頂盔風格;盔帽為高頂缽型鐵盔,無髹漆。盔頂上樹立纓管,原應插有盔槍,前有金舞擎和護額,彰顯物主尊貴的身份。盔帽下緣左右兩側綴有銅釘布面護耳、後有銅釘布面護項等,兼具防護性與輕便性。

乾隆朝仿努爾哈赤御用盔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鐵、金、銀、鹿皮、緞、絨布
© 故宮博物院

伊斯法罕腰刀

伊斯法罕腰刀

十七至十八世紀
刀身:鋼;刀柄及刀鞘:銀、金、銅、絲絨
© 故宮博物院

伊斯法罕腰刀

此刀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班禪額爾德尼進京朝覲進獻給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後供奉在梵宗樓中。刀柄下方刀身有錯金波斯文「Isfahan」(伊斯法罕),是薩法維王朝名城。

伊斯法罕腰刀

十七至十八世紀
刀身:鋼;刀柄及刀鞘:銀、金、銅、絲絨
© 故宮博物院

測炮象限儀

測炮象限儀

清(1644–1911年)
銅、金、木、漆
© 故宮博物院

測炮象限儀

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炮術家為了度量火炮仰角,發明了銃規等測量工具。由於使用這些工具測量時,炮手必須靠近炮口,使他們容易暴露於敵火下,因此後來發明了可在炮尾進行測量的火炮仰角儀,測炮象限儀就是其中的一種,還可以同時測量炮身的水平和仰角。比例規是由伽利略(1564–1642 年)於1597 年雇請工匠製造並發賣,應用於估算不同炮種和口徑的大炮在使用鉛、鐵、石等不同材質炮彈時應裝填的火藥量,後來更演變為代數和幾何的簡便計算尺。明(1368–1644 年)、清(1644–1911 年)時期,歐洲的彈道學知識傳入中國,出於彈道學和數學的興趣,可能也出於收藏喜好,紫禁城也有相關的科學儀器收藏。

測炮象限儀

清(1644–1911年)
銅、金、木、漆
© 故宮博物院

《平定雲南貴州戰圖》之 〈剿辦雲南鎮雄州〉

《平定雲南貴州戰圖》之 〈剿辦雲南鎮雄州〉

醇親王(1840–1890年)總監,慶寬(1848–1927年)等繪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
絹本設色軸
© 故宮博物院

《平定雲南貴州戰圖》之 〈剿辦雲南鎮雄州〉

光緒十一年(1885 年),醇親王受命出任總監,着手組織繪製平定太平天國、捻軍和回變等戰爭的戰圖。次年,慈禧太后(1835–1908 年)命令交神機營,由慶寬等開館繪辦,要求戰圖須悉心博訪當年戰陣形狀、山川地勢,詳繹先朝諭旨,褒嘉在事出力武功,追摹點綴,繪成卷軸,以垂久遠,圖內諭旨則由壽廷書寫。咸豐(1851–1861 年)、同治(1862–1874 年)年間,各地回民發動抗清起義,其中雲貴地區的起義更持續十餘年,繪有戰圖12 幅。此畫面呈現的是呂鎮南、金長壽攻擊敵寨,岑毓英在河岸發礮攻擊的情景。

《平定雲南貴州戰圖》之 〈剿辦雲南鎮雄州〉

醇親王(1840–1890年)總監,慶寬(1848–1927年)等繪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
絹本設色軸
© 故宮博物院

《渤海閱師圖》之〈海軍布陳〉

《渤海閱師圖》之〈海軍布陳〉

慶寬(1848–1927年)等繪
清光緒(1875–1908年)
絹本設色冊頁
© 故宮博物院

《渤海閱師圖》之〈海軍布陳〉

光緒十二年(1886 年)四月,醇親王奉慈禧太后懿旨巡閱北洋水陸各軍,從天津出海,前往旅順、威海、煙台等地視察海防設施與海軍艦隊,是清王朝最高規格的海上軍事校閱。過程中他賦詩為記,並命攝影師梁時泰和來歆克參與攝影。後詩作集為《航海吟草》,照片輯為《王大臣官弁親兵照像》,又命畫師慶寬(1848–1927年)繪製《巡閱北洋海防圖》及《渤海閱師圖》,隨行官員周馥(1837–1921年)編成《醇親王巡閱北洋海防日記》。這些圖文史料,使今日得以窺見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前的面貌。《渤海閱師圖》是記錄這次校閱最重要的官方繪畫,結合了西方照相術、工程圖和輿圖的技法,呈現出此次海軍校閱的精彩歷程。此圖描繪醇親王在海軍艦隊的翼護下,從大沽口前往旅順。

《渤海閱師圖》之〈海軍布陳〉

慶寬(1848–1927年)等繪
清光緒(1875–1908年)
絹本設色冊頁
© 故宮博物院

成為「香港故宮之友」

全年不限次數參觀各個專題展覽

立即加入

緊貼最新動向

  • 緊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最新活動和其他資訊
  • 即時收取最感興趣的內容
回到頂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地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星期一、三、四、日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
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