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流光彰色──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陶瓷珍品

地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星期一、三、四、日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
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
無障礙網頁金獎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版權所有

重要通知
x

主頁 展覽

流光彰色──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陶瓷珍品

展廳 3
流光彰色──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陶瓷珍品
展廳 3

故宮博物院所藏中國歷代陶瓷主要繼承明、清兩代的宮廷典藏,量大質精,品類蔚然大觀。本展覽精選一百多件來自故宮博物院具代表性的明代陶瓷珍品,分三個單元,從造型、釉色、紋飾等方面,展現明代早、中、晚期陶瓷工藝的發展演變和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展覽亦獲本館捐贈人達文堂主人陳永達先生和懷海堂主人鍾棋偉先生支持。

 

聯合主辦:

HKPM Palace Museum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正統(1436–1449年)

© 故宮博物院

重點展品

釉裏紅松竹梅圖玉壺春瓶

釉裏紅松竹梅圖玉壺春瓶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洪武(1368–1398年)

© 故宮博物院

釉裏紅松竹梅圖玉壺春瓶

釉裏紅瓷器創燒於元代,屬於以氧化銅作着色劑的高溫釉下彩瓷,明初洪武年間得到繼承和發展。此瓶繪有稱為「歲寒三友」的松、竹、梅紋飾,是高風亮節的象徵,歷來被文人所敬慕。此瓶佈局較元代疏朗,銅紅色料的呈色也較元代鮮艷,可見其由元至明過渡階段的時代特徵尤其鮮明。

釉裏紅松竹梅圖玉壺春瓶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洪武(1368–1398年)

© 故宮博物院

青花地留白龍穿花紋高足碗

青花地留白龍穿花紋高足碗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永樂(1403–1424年)

© 故宮博物院

青花地留白龍穿花紋高足碗

幾千年來,龍是中華文化常見的圖像,以及皇權的象徵。景德鎮御窯大量燒製龍紋瓷,專供宮廷使用,自此開啟了陶瓷器以龍紋為裝飾的全盛時期。明代御瓷上的龍紋體態多變,且常輔以雲氣、海水、纏枝花卉、火焰寶珠等紋樣,無不體現皇室的尊貴和威嚴。

青花地留白龍穿花紋高足碗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永樂(1403–1424年)

© 故宮博物院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永樂(1403–1424年)

© 故宮博物院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此瓶身上紋飾使用進口「蘇麻離青」青花料所繪,這種青料中含鐵量高,因此發色濃艷,局部有黑色結晶斑。釉料的使用,反映出明朝政府與西亞地區的密切交往。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永樂(1403–1424年)

© 故宮博物院

青釉凸雕團花紋壯罐

青釉凸雕團花紋壯罐

浙江龍泉窯
明永樂(1403–1424年)

© 故宮博物院

青釉凸雕團花紋壯罐

明早期是浙江龍泉窯生產史上與宮廷關係最密切的時期。由於官樣的使用,龍泉和景德鎮兩地燒出的宮廷用瓷形制相似、紋樣相仿。除服務宮廷外,龍泉窯青瓷也是明早期朝廷外交用瓷的最主要品種,不僅傳播至亞洲各地,甚至遠輸至今非洲一帶。

青釉凸雕團花紋壯罐

浙江龍泉窯
明永樂(1403–1424年)

© 故宮博物院

鬥彩三秋杯

鬥彩三秋杯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成化(1465–1487年)

© 故宮博物院

鬥彩三秋杯

成化年間,鬥彩工藝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這件三秋杯正是其中一件鬥彩佳品。此杯胎薄體輕、色彩明麗,杯身外繪有山石花卉,以及顏色各異、在花草間飛舞的蝴蝶,描畫出秋日庭院景象。由於秋季一般歷時三個月,所以這類描繪秋天庭院或花園景色的杯子便有「三秋杯」之稱。

杯身的釉上彩紫色蝴蝶,牠們的翅膀上所用的釉色濃厚、表面乾澀無光。這種紫色名為「姹紫」,是一種成化鬥彩所獨有的色彩。

鬥彩三秋杯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成化(1465–1487年)

© 故宮博物院

五彩蓮池花鳥圖蒜頭瓶

五彩蓮池花鳥圖蒜頭瓶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萬曆(1573–1620年)

© 故宮博物院

五彩蓮池花鳥圖蒜頭瓶

萬曆年間御窯彩瓷以五彩瓷最負盛名,產量巨大且造型繁多,顏色濃艷奪目,紅彩尤其突出,而紋飾佈局亦更為繁密。

五彩蓮池花鳥圖蒜頭瓶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萬曆(1573–1620年)

© 故宮博物院

成為「香港故宮之友」

全年不限次數參觀各個專題展覽

立即加入

緊貼最新動向

  • 緊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最新活動和其他資訊
  • 即時收取最感興趣的內容
回到頂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地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星期一、三、四、日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
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