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個紅、白、藍三色的玻璃瓶,會否讓您以為它是一件當代藝術作品呢?其實它是於清代乾隆時期由宮中所製。玻璃晶瑩剔透、觸感冰冷,就像澄澈的水面,若經過高溫加熱,更可製成不同形態的器皿,可塑性極高。然而,對於中國古人來說,玻璃的地位不及瓷和玉,早期玻璃只是玉的代替品,作品的造型和紋飾無不參照玉器。
玻璃工藝於中國歷史悠久,由西周開始,至清代達到頂峰。此時期最精湛的玻璃工藝來自清廷造辦處的玻璃廠。玻璃廠由康熙帝在德國傳教士紀理安協助下設立,及後於雍正一朝再擴充規模。玻璃廠生產的玻璃製品除了供皇帝自用外,還會賞賜給重臣。最初玻璃廠主要由傳教士主導,但同時亦招攬了來自中國各地的工匠,讓他們接受更為複雜的技術訓練。據文獻所載,於雍正時期已有中國工匠完全負責玻璃器皿的紀錄了。
您眼前的紅白藍玻璃瓶,採用的是於乾隆時期發展成熟的攪玻璃工藝。此工藝與意大利威尼斯的傳統玻璃工藝相似,製法複雜,需要分別燒製紅、白、藍三色的玻璃,然後猶如製作手拉糖般,將燒熱了的玻璃拉成幼條,剪裁出同樣的長度並相間排列,最後將高溫的瓶身粘上三色幼條,再反覆燒烘和冷卻製成。細心觀看瓶身上的螺旋紋,製作這種紋飾關鍵在於玻璃在冷卻過程中,瓶身的轉動速度和力度,才能得出眼前三色均勻的效果。
© 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