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8号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版权所有
龙红山文化中晚期(距今6,500–5,000年)玉© 故宫博物院
-
8001. 龙
(展览的语音内容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制作,设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粤语版「星」音导赏由艺人张智霖录制。) 龙 红山文化中晚期(距今6,000–5,000年) 玉 © 故宫博物院
玉和龙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你面前的这件玉龙,来自距今6,000–5,000年红山文化中晚期。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于中国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一带,为中华文明起源时期遗址,出土大量玉器,其中以龙作为刻划对象的玉器最具代表性。这条龙身躯修长,向前突出的吻部向上扬,头上的长须飞扬,极富动感。这件玉龙是中国最早崇拜龙的实物之一,反映了红山先民的精神信仰。
8002. 琮
(展览的语音内容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制作,设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粤语版「星」音导赏由艺人张智霖录制。) 琮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玉 © 故宫博物院
留意这件器物的形状和表面的精细刻划。它是一种名为琮的方形或长筒形器物,亦是距今5,300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良渚文化最主要特征是玉器的使用和随葬,类似这件复式节、直立玉琮常见于良渚晚期;有部分属同时期的琮,甚至达到十五节之高。
试想像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如何制作出如此精致的玉器。当时没有机器切割打磨,先民从粗坯、成型、打磨、刻纹以至抛光一一手工制作。工艺之精湛可见于玉器上由燧石刻划的线纹,纤细如丝,有时候一毫米的宽度内,就有五至六条刻线。
8003. 斝
(展览的语音内容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制作,设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粤语版「星」音导赏由艺人张智霖录制。) 斝 二里头文化(距今3,800–3,500年) 铜 ©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在文明发展的阶段,中国青铜器技术取得飞跃发展,标志着青铜时代的开端。其中一种制造青铜器的方法,是以泥土预先烧好的多块铸型,组合后将注入金属液,经冷却凝固,打碎铸型、并处理后便会得到预定的形状,这种技术称为「复合范技术」。这个来自河南省二里头遗址的铜斝就是采用了这种技术铸造而成。
与其他青铜器一样,斝是专门为贵族生产和使用,既反映社会复杂化进程,亦表现以青铜器为核心的礼仪制度逐渐形成。
8004. 双兽(鸮)佩
(展览的语音内容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制作,设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粤语版「星」音导赏由艺人张智霖录制。) 双兽(鸮)佩 红山文化中晚期 (距今6,000–5,000年) 玉 ©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此件玉器出土时横放在墓主腹部。整体呈扁平状,正面上下对称地雕刻一对圆眼尖喙的兽首,你觉得牠像什么动物?就是猫头鹰。
这件器物可能跟红山文化的自然崇拜有关。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遗址群是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不仅在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鹰、鸮等形态的玉鸟,亦在具祭祀功能的女神庙内发现泥塑的翅、爪等鸟身残件,反映出红山先民对鸟的崇拜。你在同一展柜,亦能看到来自红山文化时期、同样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鸟。
8005. 龯
(展览的语音内容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制作,设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粤语版「星」音导赏由艺人张智霖录制。) 龯 凌家滩文化(距今5,800–5,300年) 石 © 含山博物馆
在你面前是一件安徽省凌家滩文化的石龯,距今5,800–5,300年。钺由斧转化而来,从生产工具变为一种兵器。以玉制成的钺,由于不具备实质的作战功能,因此被认为是用来表明墓主身分等级或象征军权的器物。
这件石钺的特征与凌家滩出土的玉钺相似,且刃口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充分表明它并非实用器,而是作为礼仪器物使用。
8006. 蝉形指环
(展览的语音内容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制作,设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粤语版「星」音导赏由艺人张智霖录制。) 蝉形指环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500–4,600年) 玉 © 山东大学博物馆
这是一件属于距今5,500–4,600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玉指环。它的特别之处是外壁雕琢出一只完整的蝉。有学者认为这蝉带有特殊意义:古人因蝉有「知雨时」的特质,所以将其视为通神的媒介。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作坊,玉器的制作更加专业化。山东省的焦家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重要遗址,接近一半的墓葬都有出土玉器,证明当时此处是黄河流域史前重要的用玉中心。
8007. 鼓
(展览的语音内容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制作,设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粤语版「星」音导赏由艺人张智霖录制。) 鼓 陶寺文化(距今4,300–3,900年) 陶 © 山西博物院
这土鼓出土于山西省陶寺遗址。土鼓底部有音孔,鼓上方的圆钮原本是用来固定皮革,外壁还有泥条及绳纹作装饰。
这类土鼓目前仅见于陶寺文化早期大型墓葬,常与鼍鼓和石磬同时出土,因此能推断器物应该与社会等级及礼乐制度有关。石峁遗址所在陕北地区曾征集到同类土鼓,有专家认为这显示了陶寺人群和石峁人群的相互往来。
8008. 神人对虎纹石雕
(展览的语音内容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制作,设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粤语版「星」音导赏由艺人张智霖录制。) 神人对虎纹石雕 石峁文化(距今4,300–3,800年) 石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
留意这件石雕上丰富的人面和动物纹。这件石雕来自陕西省石峁古城,是迄今发现该时期东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城址。纵观整个古城,其建筑物大多有丰富装饰,其中城中心皇城台的路面就有不少雕刻符号,护墙上下还有数十件浮雕。石峁城址规模宏大,建筑城址所需人力之庞大,显示统治者动员能力;纹饰也表现了人们复杂的信仰体系,体现中华文明形成阶段特征。
8009. 石峁遗址
(展览的语音内容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制作,设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粤语版「星」音导赏由艺人张智霖录制。) 石峁遗址 石峁文化(距今4,300–3,800年)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
这是陕西省神木市,有一座距今4,300至3,800年的新石器时代古城,石峁遗址。古城以石块建造,其核心区域为皇城台、内城和外城,利用自然环境和建筑作为防卫屏障。古城的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是该时期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址。
我们现在身处在外城的东门。入口处建造了有防御功能的关卡,和供驻扎守城人员使用的瞭望塔等。
我们越来越接近古城核心── “皇城台”。它的外形像一座平顶的金字塔,这里便是宫殿等重要建筑的所在地。
皇城台城下发现一些斧形玉器,人们可能用这些玉器来寄托期许,以庇佑古城。城址的规模和丰富的浮雕装饰,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动员能力,以及当时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显示中华文明正处于形成阶段。
古城在使用500年后被废弃,原因至今仍是个谜。石峁遗址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更多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确保您在我们网站上获得最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