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个红、白、蓝三色的玻璃瓶,会否让您以为它是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呢?其实它是于清代乾隆时期由宫中所制。玻璃晶莹剔透、触感冰冷,就像澄澈的水面,若经过高温加热,更可制成不同形态的器皿,可塑性极高。然而,对于中国古人来说,玻璃的地位不及瓷和玉,早期玻璃只是玉的代替品,作品的造型和纹饰无不参照玉器。
玻璃工艺于中国历史悠久,由西周开始,至清代达到顶峰。此时期最精湛的玻璃工艺来自清廷造办处的玻璃厂。玻璃厂由康熙帝在德国传教士纪理安协助下设立,及后于雍正一朝再扩充规模。玻璃厂生产的玻璃制品除了供皇帝自用外,还会赏赐给重臣。最初玻璃厂主要由传教士主导,但同时亦招揽了来自中国各地的工匠,让他们接受更为复杂的技术训练。据文献所载,于雍正时期已有中国工匠完全负责玻璃器皿的纪录了。
您眼前的红白蓝玻璃瓶,采用的是于乾隆时期发展成熟的搅玻璃工艺。此工艺与意大利威尼斯的传统玻璃工艺相似,制法复杂,需要分别烧制红、白、蓝三色的玻璃,然后犹如制作手拉糖般,将烧热了的玻璃拉成幼条,剪裁出同样的长度并相间排列,最后将高温的瓶身粘上三色幼条,再反复烧烘和冷却制成。细心观看瓶身上的螺旋纹,制作这种纹饰关键在于玻璃在冷却过程中,瓶身的转动速度和力度,才能得出眼前三色均匀的效果。
© 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