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 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

地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九龙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8号


星期一、三、四、日
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星期五、六及公众假期
上午10时至下午8时 | 星期二(公众假期除外)、农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馆
无障碍网页金奖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版权所有

重要通知
x

主页 展览

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

展厅 8

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中国书画精品,大部分都是国之瑰宝。它们受重视的原因,除因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亦因其丰厚的鉴藏史。本展览精心挑选三十五件(其中有六开为一套册页)晋、唐、宋、元书画,从艺术、文化、历史等角度,探究它们千古流芳的原因。展览共分三期,每期展出十件珍品,精彩可期。

阆苑女仙图

阮郜(活跃于十世纪)
阆苑女仙图
五代, 十世纪
绢本设色手卷
纵4 2 .7 厘米, 横1 7 8 .1 厘米
© 故宫博物院

第一期:2022年7月2日至7月31日
  • 王羲之(303–361)
    行书雨后帖(宋临摹本)
  • 米芾(1051–1107)
    行书研山铭
  • 赵佶(1082–1135)
    雪江归棹图
  • 赵黻(活跃于十二世纪中期)
    江山万里图
  • 李嵩(1166–1243)
    花篮图
  • 佚名
    溪山春晓图
  • 李衎(1245–1320)
    四清图
  • 赵孟頫(1254–1322)
    秋郊饮马图
  • 黄公望(1269–1354)
    天池石壁图
  • 倪瓒(1306–1374)
    梧竹秀石图
第二期 :2022年8月3日至9月4日

顾恺之(346–407)
洛神赋图(北宋摹本)

洛神赋图(北宋摹本)
北宋,十一至十二世纪
绢本设色手卷
© 故宫博物院

三国文学家曹植在其名作《洛神赋》虚构了自己与洛神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一经典的文学母题,成为了历代书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宋元以后,以《洛神赋》为主题的绘画常与东晋画家顾恺之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后世画家追摹的典范。

本品一般被认为是北宋摹本,属存世《洛神赋图》中年代较早之佳作。作品不书赋文,以连续的构图,描绘了曹植与洛神从邂逅到分离的多幕情景。画面敷色浓艳,用笔如春蚕吐丝般细劲绵延,人物几乎与山、树等大,体现出古朴稚拙的六朝绘画遗韵。

本品尾纸所钤金章宗玺印及元明诸跋为后配。乾隆六年(1741),本品被收入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乾隆对本卷推赏备至,不仅御书“妙入毫颠”引首、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以及多则题跋,还曾命宫廷画家丁观鹏绘制摹本。在比较了多件《洛神赋图》后,乾隆将本品定为“洛神赋第一卷”,珍藏于御书房。1922年,此作因溥仪赏赐溥杰,被携出清宫。后经长春文物店购得,辗转归藏故宫博物院。

 

(传)虞世南(558–638)
行书摹兰亭序帖

行书摹兰亭序帖

唐,七世纪
纸本墨笔手卷
© 故宫博物院

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朋友于兰亭宴集赋诗,以行书写下名作《兰亭序》。史载唐太宗极爱这件书法,收藏后命书法家褚遂良编入《右军书目》,还曾令搨书人复制摹本。据传王羲之真迹后随太宗葬于昭陵,唐摹本便为后世争相购藏。北宋米芾更将《兰亭序》誉为“天下法书第一”。

“虞世南本” 是存世唐代临摹本之一,书于白麻纸,墨色晦暗,有钩填及描补痕迹。晚明董其昌原认为这是褚遂良的临摹本,后猜测为虞世南所临,后世沿用此说。此卷本幅有元“天历之宝”玺印及“臣张金界奴上进”小字款,是鑑别本卷于前朝流传的重要证据。

本品自南宋、元内府流至民间,于明清渐显于世。晚明时经董其昌等人鑑藏及刻帖,著录甚详。入清内府后,录于《石渠宝笈》。乾隆对此帖尤重视,集合所藏另外七件有关《兰亭序》、《兰亭诗》的书法,刻于圆明园亭柱,奉为 “兰亭八柱”,并以此卷为首。此卷为清宫旧藏,并保留原宫中装裱形式及原画套。

 

(传)赵伯驹(约1120–1162)
江山秋色图

江山秋色图

南宋,十二世纪
绢本设色手卷
© 故宫博物院

此幅青绿山水未署名款,明太祖长子朱标将之定为南宋画家赵伯驹之作,后世多沿用此说。赵伯驹,宋朝宗室,善青绿山水,取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此卷画风及结构甚为精妙,全幅以大青绿为主调,绘崇山峻岭、江河溪涧。山石以线条勾勒轮廓,再用 “小斧劈皴” 表现深度及质感,最后以石青、石绿、赭石等赋色。作品布局宏大、雄浑壮阔,有北宋山水之气派;又意境幽雅秀逸、着色艳而不俗,具文人画之古雅与写意特征。赵伯驹绘画中的文人气息尤为后世所推赏,明董其昌即称其画 “精工之极,又有士气”,此手卷实可反映赵伯驹的艺术个性。

本卷曾为明、清内府收藏,钤清乾隆、嘉庆、宣统诸玺。1922年,此作因溥仪赏赐溥杰,被携至长春。东北解放后上缴人民政府,存放于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1959年拨交故宫博物院。

 

马远(活跃于十二世纪晚期至十三世纪早期)
水图

水图

南宋,约嘉定十五年(1222)
绢本设色手卷
© 故宫博物院

马远,山西河中(今永济)人,出身绘画世家,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精于描绘山水、花鸟、人物,因其山水画取景常偏于画面一角,故有“马一角”之称。

此卷汇集了十二幅不同季节、时间、地点的水景,呈现了春、夏、秋、冬、阴、晴、江、河、湖、海等十二种情态各异的水,反映了宋代对时令、节季等主题绘画的偏好。马远在其 “一角”、“一边” 式构图中,不仅以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水的动态,更通过留白表现出一望无际的空间感。

本卷中每幅均有宋宁宗皇后杨氏的题咏及钤印,推断该卷或为马远奉旨而绘。此卷在入藏清内府之前,曾经南宋内府以及明王世贞、清耿昭忠和梁清标等藏家收藏。1922年,此卷因溥仪赏赐溥杰而流至宫外,后为原广州市长朱光所获。1953年,经朱光捐赠,入藏故宫博物院。

 

卢楞伽(活跃于730–760)
六尊者像(宋临本)

 

赵佶(1082–1135)
楷书夏日诗帖

 

佚名
盘车图

 

邓文原(1259–1328)
章草书急就章

 

赵雍(1293后–1361)、王冕(1287–1359)、朱德润(1294–1365)、张观(活跃于十四世纪)、方从义(活跃于十四世纪)
五家合绘(因展柜空间所限,只展示赵雍丶王冕丶朱德润三幅作品。)

 

王蒙(?–1385)
夏日山居图

第三期 :2022年9月7日至10月7日

阮郜(活跃于十世纪)
阆苑女仙图

阆苑女仙图

五代 十世纪
绢本设色手卷
© 故宫博物院

此画被认为是五代阮郜唯一的传世真迹。阮郜生平不详,《宣和画谱》载其为太庙斋郎,负责祭祀;善画,尤擅人物仕女。经历五代战乱后,宋代御府所藏阮郜绘画亦只余四幅,其中一幅名为《女仙图》,被形容为引人入胜。

作品以青绿设色描绘海中仙境,用笔极繁。中央有仙女吟诗、弹琴,前有凤鸟起舞,一旁有仕女洗濯,远方有仙女乘龙驾鹤或驭风步渺而来。类似画面可见于早期的铜镜等,但以巨幅卷轴表现如此丰富的画面,并且以女性为主题,则十分罕见。

此卷曾入清乾隆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从文献可知,乾隆时期宫廷画家顾铨临摹过此画。光绪时,顾画已藏于盛京行宫(今沈阳故宫博物院);阮画则收藏在紫禁城建福宫。1922年溥仪将之赏赐溥杰,此作因而避过翌年的建福宫大火。

此画于1958年捐献给国家,后入藏故宫博物院。故宫因此成为唯一收藏阮郜画作的博物馆。

顾恺之(346–407)
洛神赋全图(南宋摹本)

洛神赋全图(南宋摹本)

南宋 十二世纪 
绢本设色手卷 
© 故宫博物院

三国文学家曹植在其名作《洛神赋》中,描绘了自己与洛神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一经典的文学母题,成为了历代书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宋元以后,以《洛神赋》为主题的绘画常与东晋画家顾恺之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后世画家追摹的典范。

在传世多卷《洛神赋图》中,本品内容尤为丰富完备。画家以连续的构图,描绘了主人公与洛神从邂逅到分离的多幕场景。其中洛神“或采明珠,或拾翠羽”等情节,在他本《洛神赋图》中少见,更能体现原赋面貌。

学界多将本品定为南宋摹本。卷中服饰、器具多着朱砂色,整体气息深静古雅;人物比例合宜,体态优美;山水则笔法方硬,皴染兼备。凡此种种,皆显示出宋代绘画精妍成熟的特征。本幅以多个界格节书《洛神赋》赋文,文字避讳有南宋初年特色,书法亦带当时流行的颜真卿体书风。

作品钤清内府诸玺,由《石渠宝笈》著录,一度存御书房,为清代帝王爱重。 1922年,此作因溥仪赏赐溥杰,被携出清宫。后经古玩商,辗转归藏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557–641)
行楷书张翰帖(唐摹本)

行楷书张翰帖(唐摹本)

唐 约八至九世纪
纸本墨笔册页
© 故宫博物院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 “初唐四大家”,其书法为唐太宗推崇。晚唐至两宋时欧书备受肯定,书家积极学习,古籍及官方碑版常选用其楷书为刊刻字体。

唐代书评家张怀瓘称其 “八体尽能”,此帖所见是融合了行、楷书的风格。作品结字窄长,笔划刚劲方折,结构严谨,展现了欧书典型书风和用笔特点。古代以勾摹技术保存书迹,更能呈现自然逼真的书写笔意,是刻石翻拓所无法比拟,故受后世珍视。此帖抄集西晋名士张翰的生平,内容与《晋书.张翰传》相近。由于欧阳询于《晋书》编篡完成前(648)已去世,故推测或是由唐人据此书而作的勾填本。

《张翰帖》可体现两宋官方对欧书的重视与传承。北宋《宣和书谱》著录有欧阳询《张翰帖》一件,学者普遍认为即是本品。本幅四角钤 “绍兴” 内府印,可知曾进入南宋高宗内府收藏。清代又入藏乾隆内府,为《法书大观》册中一开,并一直保存在宫中,后被故宫博物院接收。本品亦为目前仅存的四件欧书墨迹本之一。

马和之(活跃于十二世纪)
小雅鹿鸣之什图

小雅鹿鸣之什图

南宋 十二世纪
绢本设色手卷
© 故宫博物院

马和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绘山水、人物,深得南宋高宗、孝宗赏识。

《诗经》是商代至战国时期的诗歌编集。据载,南宋时期,高宗和孝宗令马和之为305首《诗经》配图,马和之所绘《小雅.鹿鸣之什图》是传世《诗经图》中的代表作。此卷设色雅淡,用笔具书法意味,人物衣纹潇洒生动,山石屋宇工致中显灵动飘逸。作品依次图绘《诗经》中〈鹿鸣〉等十篇诗意,每图右侧书《诗经》原文;卷后再书诗序三篇,无图。卷中各段《诗经》原文传为宋高宗所书,但从用笔、结字来看,很可能为御书院书手仿其风格所写。

此卷曾经明黔宁王府、钱能、清内府等递藏。拖尾有乾隆皇帝长跋,认为此卷为内府所藏《诗经图》中的首卷。事实上,乾隆三十五年(1770)曾整理内府所藏《诗经图》十二卷,归入 “学诗堂”。乾隆四十九年(1784)与五十六年(1791),清内府再得《诗经图》两卷。在清宫所藏这些《诗经图》中,此卷是水准最高的一件。1922年,此作因溥仪赏赐溥杰,被携出清宫。1960年代经文物商店收购,入藏故宫博物院。

李迪(活跃于十二世纪)
枫鹰雉鸡图

枫鹰雉鸡图

南宋 庆元二年(1196)
绢本设色立轴
© 故宫博物院

本品署名李迪,落款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李迪,生平不详,应活跃于北宋末至南宋初,曾为画院副使,所画花鸟富有生意。元、明以后声誉日隆。

本画既体现出两宋禽鸟画的时代风格,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鹰捕捉猎物为主题的绘画至迟于唐朝已可得见,此画侧重细致地表现锦鸡拔足飞奔的瞬间动态,展示出画家出众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作品勾、皴、染等多种技法并用,刻画工缜,敷色轻淡古雅。全画宽逾两米,画家驾驭巨幅画面的能力可见一斑,从其逾常的尺寸推断此画原来可能用作屏风装饰。

元、明之际的一些画作显示出与《枫鹰雉鸡图》的关联,也许是受本品或相类作品的影响,皆以鹰喻不凡。此画曾由清怡亲王收藏,196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移交,入藏故宫博物院。

李嵩(1166–1243)
钱塘观潮图

钱塘观潮图

南宋 十二世纪晚期至十三世纪中期
绢本设色手卷
© 故宫博物院

此图本幅无款,晚明以来被归于李嵩名下。李嵩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对当地河流景观及沿江风土人情有着深入的了解。绍熙至绍定年间(1190–1233)任画院画家,工人物、山水、花鸟,兼善界画,具有深厚的写实功底。

此卷是现存最早表现钱塘江涨潮盛况的画卷之一。画家以即景写实的手法、俯瞰式构图,刻画涨潮时波涛渐起及船只紧急归岸的情景。近景绘薄雾中的临江建筑,虽然只描绘了高低错落的各式屋顶,仍表现出杨基跋中所描绘的南宋都城繁华景象。远景则空勾无皴,以清雅的绿色晕染平缓的山峦。

此图有元末明初张仁近、杨基题跋。后经明安国、项元汴与清梁清标等人递藏,于乾隆年间收归宫廷,得乾隆皇帝四组长题。1922年,此图因溥仪赏赐溥杰被携出宫,后归民国藏家张元曾所有。1954年,国家文物局将之拨交故宫博物院,此卷得以重返故地。

谢安(320–385)
行书中郎帖(宋临本)

管道昇(1262–1319)
行书秋深帖(赵孟頫代笔)

赵孟頫(1254–1322)、黄公望(1269–1354)、徐贲(1335–1380)
快雪时晴书画合璧

吴镇(1280–1354)
渔父图

成为「香港故宫之友」
全年不限次数参观各个专题展览

立即加入

紧贴最新动向

  • 紧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最新活动和其他资讯
  • 即时收取最感兴趣的内容
回到顶部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地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九龙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8号


星期一、三、四、日
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星期五、六及公众假期
上午10时至下午8时 | 星期二(公众假期除外)、农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馆